共计 190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Tesla 的 Cybercab 和 VW 的 XL1,两款看似不相关的车型,却在设计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Cybercab 是一款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旨在通过全自主和可负担的大规模生产彻底改变城市交通。而 XL1 则是一款超限量、燃油效率极高的混合动力车,推动了混合动力技术和轻质材料的极限。
当 Tesla 推出其未来主义的 Cybercab 时,许多观察者很快注意到它与 VW XL1 之间出乎意料的相似之处。尽管 Cybercab 旨在通过全自主和大众市场野心彻底改变城市交通,但 XL1 是一款超高效、超限量的燃油节约技术实验。尽管它们的使命截然不同,但两者在视觉上的相似之处却难以忽视。
Cybercab——或被称为 robotaxi——是一款全电动、全自动驾驶的车辆。Elon Musk 的目标是在 2027 年开始生产,预计价格为 30,000 美元。Cybercab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取消了方向盘和踏板,完全依赖 AI 和传感器网络将乘客送达目的地,无需人工干预。
与此同时,VW XL1 是汽车世界中的真正独角兽,仅生产了 250 辆,全部为欧洲买家保留,价格高达€111,000(约合今天的 121,500 美元)。XL1 最初于 2002 年作为概念车推出,经过 2009 年和 2011 年的改进,最终于 2013 年上市。其主要特点?惊人的油耗仅为每 100 公里 0.9 升,或约 260 英里每加仑。VW 通过 0.8 升、两缸、插电式柴油混合动力发动机实现了这一目标,该发动机产生 68 马力,结合了先进的轻质材料和风阻极低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那么,这两款看似无关的车辆——一款是可负担的 robotaxi,另一款是超昂贵的环保巡航车——如何看起来像失散多年的表亲呢?最明显的解释是它们共同追求空气动力学效率,以及创造未来主义和吸引人的设计的愿望。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将 Tesla Cybercab 和 VW XL1 联系在一起的五个关键相似之处。
轮廓
我们从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开始,即整体形状。这主要由空气动力学决定,因为水滴形状是自然界中阻力最小的形式。短鼻和倾斜的车顶线是多个概念车和量产车的共同特征,但通过类似的车窗设计,这种效果得到了增强。然而,XL1 通过其延伸的尾部和后轮罩进一步推动了空气动力学,设计用于以最小的阻力切割空气。相比之下,Cybercab 选择了更大的碟形车轮和上升的腰线,使其看起来更易于接近,不那么激进。
蝴蝶门
Tesla Cybercab 和 VW XL1 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它们的蝴蝶门,这为它们增添了未来主义的姿态。除了酷炫的因素外,这种设计使得乘客更容易进出车厢,尤其是在低矮的车辆中。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在超级跑车和超跑上而不是 SUV 上看到不寻常的车门机制,除了 Tesla Model X 这个显著例外。XL1 通过将车顶的一部分融入车门设计中,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点,这是必要的,因为该车的高度仅为 1,153 毫米(45.4 英寸)。尽管 Tesla 尚未发布 Cybercab 高度的详细规格,但原型车明显高于 XL1,使得这种车门风格更多是关于形式而非功能。
无后风挡
在 2024 年,无后风挡的设计并不像 2013 年那样罕见,但这是 Tesla 和 VW 之间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有助于后甲板的单体外观。在 XL1 中,缺少后玻璃可能是为了减轻重量和空气动力学目标。对于 Cybercab,全自动驾驶完全消除了对后视的需求。有趣的是,其他新车型,如 Avatr 12 和 Polestar 4,也放弃了后风挡,标志着现代汽车设计趋势倾向于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而非传统可见性。
照明单元
这一点可能有点牵强,但 Cybercab 和 XL1 都配备了全宽度的灯光条,赋予它们无可否认的科幻美学,尤其是在夜间。尽管每款车型都有其独特的灯光特征,但 Cybercab 似乎从 Tesla 著名的 Cybertruck 中汲取了灵感,将棱角分明的未来主义元素与前后干净、连续的灯光条相结合。
双座舱
最后,这两款车型都有一个双座舱布局,尽管它们并非针对高性能驾驶。Tesla Cybercab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取消了驾驶控制(没有方向盘或踏板),而 VW XL1 的座椅之间有明显的偏移,充分利用了其狭窄的座舱。Cybercab 相对于小巧的 XL1 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储物空间。得益于其全电动动力系统,Tesla 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包装设计,为 Cybercab 提供了更大的后备箱。而 XL1 则不得不在其混合动力设置中使用后置的 0.8 升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限制了实用性。
这总结了我们关于全电动 robotaxi(Tesla Cybercab)和高效汽车奇观(VW XL1)之间相似之处的列表。你认为 Tesla 的设计师有意抄袭(或至少受到)VW 的影响,还是这些特征仅仅是追求最大效率和可用性的工程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