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软件工程师如何在AI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5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新加坡——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毗邻众多科技巨头的双重优势下,新加坡的软件工程师相比全球同行,或许更能在人工智能(AI)浪潮中保持竞争力。然而,随着「氛围编码」(vibe coding)——通过文字指令构建应用程序和网站——的兴起,这群计算机专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科技咨询公司 Palo IT 的新加坡和香港董事总经理 Eugene Yang 指出,本地公司已经开始减少对初级开发人员的需求,而这些职位传统上依赖于印度、越南、菲律宾和中国等离岸市场。不过,新加坡规模较小但更专业化的科技劳动力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他表示:「我们可能成为东南亚的 AI 协调中心,管理 AI 代理而非人类编码员。」

新加坡软件工程师如何在 AI 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

管理 AI 代理——这些代理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和学习——以协作完成复杂任务,正逐渐成为企业的关注焦点。房地产服务公司 CBRE 的董事总经理 Rohini Saluja 认为,AI 协调层需要人类监督、伦理设计和复杂系统集成。这些领域恰恰凸显了新加坡的优势,但离岸信息技术(IT)办公室并不会消失。她指出:「以 AI 训练的数据标注为例。尽管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有所改进,但公司仍然重视此类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和人类视角。这类角色在成本较高的市场中不可行。」

同样,专业服务公司 Mercer Asia 的区域行业和解决方案负责人 Ravi Nippani 预计,本地企业将继续依赖离岸团队。这些远程团队不仅为大型 IT 项目提供专业技能和规模,还能帮助企业分散地理运营风险。Nippani 建议:「公司不应急于削减离岸 IT 办公室,而应考虑转型其离岸团队。」例如,离岸办公室可以从常规编码升级为更高价值的任务,如 AI 管理、复杂问题解决和系统设计。

新加坡拥有约 4,500 家科技公司,包括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网络服务等全球巨头的区域运营。AI Singapore 的 AI 创新总监 Laurence Liew 预计,当新加坡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提供足够的 AI 人才时,企业会将部分海外职位带回本地。政府计划在 2029 年前培养 15,000 名 AI 专业人才,并通过学徒制、奖学金、再培训计划和公私合作支持这一目标。此外,政府还推出了诸如「云技能路径」(由新加坡计算机协会与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和 SkillsFuture Singapore 合作提供)、IMDA 的「科技沉浸与安置计划」以及 AI Singapore 的「AI 学徒计划」等项目。

Liew 表示,如今全球的软件工程师都在使用 AI 或代理编码工具。AI Singapore 的学徒计划旨在通过将具有多样化背景的 AI 人才注入经济中,为本地劳动力提供优势。他解释道:「并非所有人都是软件或计算机科学毕业生,这使得该计划更具价值,因为他们带来了过去的领域经验来解决商业问题。」几乎所有学员,从应届毕业生到职业生涯中期的转行者,都在毕业后的六个月内被聘用。约六成学员在毕业前找到工作。到 2026 年年中,该计划将培养超过 500 名毕业生,分为 20 个批次。

尽管本地工程师在 AI 编码工具的帮助下预计会提高生产力,但科技职业平台 NodeFlair 的首席执行官 Ethan Ang 表示,目前薪资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他指出:「市场仍然由雇主主导,尤其是在科技裁员浪潮之后,公司普遍将 AI 采用视为提高竞争力和效率的手段,而非提高薪资谈判的理由。」NodeFlair 估计,新加坡 214,000 名科技工作者中,有 80,000 至 100,000 名是软件工程师和开发人员,他们的月薪中位数为 6,750 新元。

招聘公司 Hays 的区域总监 John Borneman 预计,这一群体的薪资中位数在未来 12 个月内将保持稳定。但他认为,那些提升技能的人将获得更高的薪酬。他表示:「低代码平台的兴起减少了对编写样板代码团队的需求,因此你在架构和建模方面的技能越高,你为组织带来的价值就越大,你的薪资上涨空间也就越大。」

正文完
 0
admin-gah
版权声明:本文于2025-10-20转载自The Straits Times,共计1561字。
转载提示:此文章非本站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得转载授权。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