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张智成站在女儿面前哭泣时,她迫切地想要最后一次拥抱她。她的女儿娜妍安慰道:“妈妈,别哭了。”智成感受到的情绪是如此强烈。她伸出手想要触摸女儿的脸,但她的手只是穿了过去。毕竟,这并不是一次真实的相遇。
智成的七岁女儿三年前因一种罕见且凶猛的疾病去世。她的形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被重现。“我只是非常爱你,”智成在泪眼婆娑的相遇结束时告诉她的虚拟女儿。“再见。”
多年后,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虚拟复活逝者,以帮助亲人应对悲痛。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的“悲伤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容易、更便宜且更加逼真。对于像智成这样的人来说,使用技术被证明是有帮助的,虚拟互动后,世界似乎“更轻松”了。但这也存在许多风险,专家警告称,脆弱的人可能会对这种技术上瘾,因为它提供了虚假的希望。
“其中一个风险是,个人可能会对悲伤机器人产生依赖,”伦敦大学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 Alessandra Lemma 说。“你会被它似乎像过去一样的假象所迷惑。这是一种幻觉。”
智成记得她的女儿是一个聪明、温暖且个性坚强的孩子。在娜妍出现生病迹象的前一天,她在游泳池里被拍到,脸上洋溢着青春灿烂的笑容。第二天,她发烧了。起初,这种疾病很神秘,但并不十分令人担忧。当地医院表示没有理由担心。“他们不知道病因,”智成回忆道。“晚上她会发烧,但当她服用退烧药后,她的情况很快就会好转,所以她没事。”
但随着时间推移,症状恶化,智成带女儿去了首尔国立大学医院。仅仅 10 天后,娜妍就去世了。医生诊断她患有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导致白细胞攻击重要器官的罕见疾病。“我认为我们错过了黄金时间,”智成说。
娜妍的突然去世意味着智成觉得自己从未有机会告别。“我实际上责备了自己很多,心想‘她生病是因为我没有做些什么吗?’”她说。“在最后一天,她非常痛苦,甚至踢了隔壁的床,即使在那种情况下,我还说‘不要踢别人的床’。”“我为此恨自己。”
大约三年后,智成同意参与纪录片拍摄,觉得自己已经处理了最严重的悲痛。在 2020 年播出的节目结局中,智成被拍到与女儿度过了最后的时刻。两人玩游戏,甚至唱了生日快乐歌,然后娜妍终于上床睡觉,向妈妈告别,变成了一只蝴蝶。“妈妈,我们会永远在一起,”虚拟女儿说。
智成在体验后感到奇怪,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与丈夫达成一致,认为虚拟的娜妍并不真正像他们实际的女儿。但这仍然感觉很真实。而且这个过程是治疗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自己的心变得更轻松、更舒适。”
自纪录片播出以来,利用人工智能创造人物的能力蓬勃发展。当时,虚拟现实角色的创建需要数月时间,演员们介入以帮助引导模型的运动。技术和预算的限制也意味着该模型主要是脚本化的,而不是交互式的。现在,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利用技术进步。
韩国公司 DeepBrain AI 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企业制作交互式 AI 模型。这些完全人工的“人类”可以用于公司帮助台回答问题,或用于酒店入住手续。但四年前,它开始使用该技术复活逝者。“Rememory”的第一个版本是完全交互式的,悲伤的家庭成员能够与他们所爱之人的形象进行完整的对话。
互动将在公司设立的特殊工作室中进行。“他们会来这里与逝者交谈,进行他们想要的对话,”DeepBrain AI 业务负责人 Lee Jeong Su 说。为了实现高水平的准确性,人们需要在去世前进入工作室并录制他们的音频和动作。
事实证明,这太麻烦了,客户兴趣减弱,程序被简化。“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时间站在或坐在我们的工作室里很困难,”DeepBrain AI 创意团队负责人 Park Yong Hoon 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成本高昂的部分,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难以进行的原因。”
对于最新简化的“Rememory”版本,DeepBrain AI 为照片或视频制作动画,并模仿人的声音说最后的告别和安慰的信息。该服务费用约为 1000 美元。事实证明,它非常受欢迎。“每月的咨询量约为 30 到 40 次,”Lee 先生说。“其中大约 20-30% 实际投入生产。”
通过人工智能将死者变为活人最著名的用途是为电影中的名人。在这些情况下,最大的担忧通常是“恐怖谷”,即当某物看起来几乎像人类但又不完全像时,人们会感到不安。但当涉及到悲伤时,糟糕的 AI 的影响要大得多。
“我认为作为人类,我们总是尽力避免痛苦的感觉,”Lemma 博士说。“而失去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状态。”虽然“Rememory”模拟可能看起来相当初级,但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完全交互式的“悲伤机器人”也出现了。
这些机器人现在可以比以前更有效地抓取数据,使它们能够令人信服地模仿某人的举止、声音、外貌和个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通过简单地将数据输入现有的 AI 程序或平台来创建自己的悲伤机器人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Lemma 博士表示,她可以想象悲伤机器人如何提供帮助。例如,一个年幼的孩子可能会更多地了解他们在年幼时失去的父母,或者它可以帮助某人处理他们一直不愿意面对的损失。“有时,悲伤的情况是,人们无法悲伤。他们非常、非常迅速地继续前进,实际上绕过了悲伤的过程,”她说。
“我可以想象,与悲伤机器人互动以及治疗过程,可能会让这个人重新连接他们已经关闭的感觉。”该技术也可以具有教育意义。2023 年,大屠杀幸存者 Inge Auerbacher 出现在一个虚拟互动体验中,允许用户询问有关纳粹集中营的问题。
但担忧的是该技术最终如何被滥用,尤其是在不受监管的领域。“如果这项技术变得容易获得,价格不贵,特别是向那些可能想要找到避免损失方法的人做广告,那么我可以看到它变得更受欢迎,”Lemma 博士说。“其中一个风险是,个人可能会对悲伤机器人产生依赖。”
当然,也有人担心公司如何在没有同意的情况下重复使用某人的数据或形象。DeepBrain AI 坚称其有严格的隐私规则,但理解对该技术存在不同意见。
该公司表示,以善意的态度处理业务很重要,并作为服务的一部分提供咨询。“悲伤的情绪似乎每个人感受不同,”创意负责人 Park 先生说。“不是每个人都想要这个。甚至在我认识的人中,也有一些人觉得它非常令人不快。”
智成对虚拟互动如何走红感到震惊。她理解对该技术的不同看法。“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我发现它很有帮助,”她说。她将在虚拟现实中看到女儿与访问某人的墓碑相提并论。“有机会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抓住可能成为我心中疾病的感觉,我能够将它们卸载到 AI 上,这让我感觉轻松了一些,”她说。
“这是对我伤口的意外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