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变新加坡创意产业?从电影到动画的革新之路

7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9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新加坡的创意圈子里,AI 技术正悄然改变着创作方式。作为一名编剧,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变革。以导演蔡义伟为例,他最近对 AI 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蔡义伟分享道:’ 以前拍戏最头疼的就是动物演员。现在有了 AI 软件,我们可以轻松将人类演员的声音转换成各种狗叫声。’ 这让我想起他执导的闽南语电视剧《仙境》,其中逼真的动物声音正是通过 AI 技术实现的。

AI 如何改变新加坡创意产业?从电影到动画的革新之路

AI 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最近上映的《异形:罗慕路斯》中,机器人角色 Rook 的声音和形象就是通过 AI 重现了已故英国演员伊恩·霍尔姆。这一幕让人仿佛回到了 1979 年。

在配音方面,AI 也带来了便利。蔡义伟提到,以前演员临时有事来不了录音棚,整个制作进度就得推迟。现在有了 AI,只要获得演员授权,后期想怎么改都行。这让我想起去年参与的一个项目,因为背景噪音太大,原本以为要重拍,结果用 AI 一处理,问题就解决了。

然而,AI 带来的改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地作家 Pugalenthi Sr 提醒说,AI 终究只是工具,它无法真正创新。他打了个比方:’AI 可以模仿梵高的画风,加上毕加索的元素,但永远创造不出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品。’

在 Robot Playground Media 工作的韩文也持类似观点。他们工作室最近在制作一部二战题材的动画电影《小提琴家》,虽然用了不少 AI 工具,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前期制作。韩文说:’ 如果修复 AI 生成的内容比从头开始做还费劲,那这技术就没什么意义了。’

关于法律问题,Simon Chesterman 教授在新加坡媒体节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他提到,AI 可能会改变创意工作者的谋生方式,就像流媒体改变了音乐产业一样。这让我不禁担心,如果 AI 真的取代了入门级的工作,未来的创意人才要从哪里来?

不过,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倒是挺积极的。IMDA 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推出了培训项目,帮助创意工作者适应新技术。最近梁志强导演的新片《我要做老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电影不仅探讨了 AI 对生活的影响,制作过程中也大量使用了 AI 技术。

说到未来,虽然 AI 在动画制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的潜力确实不容小觑。就像韩文说的:’ 与其害怕,不如做好准备。我们的创意团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他们的角色可能会有所变化。’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觉得 AI 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确实能帮我们突破很多技术限制,但真正的创意和情感,还是得靠人来把握。毕竟,再先进的 AI 也无法替代人类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正文完
 0
admin-gah
版权声明:本文于2025-01-01转载自The Straits Times,共计999字。
转载提示:此文章非本站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得转载授权。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