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近日发现,由埃隆·马斯克推出的 AI 百科全书 Grokipedia 中关于自己的条目充斥着错误信息。这位曾为大屠杀否认者大卫·欧文的诽谤案撰写专家证人报告的学者,在特奥多尔·泽尔丁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接替大卫·坎纳丁成为剑桥大学历史学皇家教授。然而,Grokipedia 却错误地描述了他的学术生涯。
Grokipedia 是马斯克最新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整理人类知识的产物,他声称这将是一个“真相、全部真相和只有真相”的纲要。然而,现实却与这一愿景相去甚远。该平台不仅从维基百科大量抄袭,还包含了许多事实错误,并且似乎有意推广马斯克偏爱的右翼观点。
 
埃文斯教授在测试 Grokipedia 后发现,该平台将聊天室的贡献与严肃的学术工作等同对待,AI 不加甄别地吸收了一切信息。例如,关于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的条目重复了施佩尔本人传播的谎言,而这些在 2017 年的获奖传记中已被纠正。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条目也存在多处错误。
瑞典隆德知识史中心副主任大卫·拉尔森·海登布拉德指出,Grokipedia 的问题源于知识文化的冲突。硅谷的迭代思维方式与传统学术方法大相径庭,前者将错误视为特性,而后者则强调通过长期研究建立信任。
Grokipedia 的出现延续了从 15 世纪中国永乐大典到 18 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的百科全书传统。然而,它是第一个主要由 AI 创建的百科全书,这引发了关于谁控制真相的疑问。剑桥大学文化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担心,如果由马斯克这样的强大个人引导,AI 可能会被用于政治操纵。
英国事实核查组织 Full Fact 的 AI 负责人安德鲁·达德菲尔德表示,AI 生成的百科全书缺乏透明度,难以获得信任。马斯克曾支持维基百科,但在 2023 年 10 月却提出 10 亿英镑要求其改名为 Dickipedia。然而,Grokipedia 在第一周提供的 885,279 篇文章中有许多几乎逐字抄袭自维基百科。
Grokipedia 在一些关键条目上表现出明显的偏见。例如,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条目引用了克里姆林宫作为主要来源,并使用“去纳粹化”等官方俄罗斯术语。相比之下,维基百科明确指出普京的帝国主义观点毫无根据。Grokipedia 还将极右翼组织英国第一党称为“爱国政党”,而维基百科则将其定性为“新法西斯主义”和“仇恨团体”。
此外,Grokipedia 将 2021 年 1 月 6 日美国国会大厦骚乱称为“骚乱”,而非未遂政变,并支持“大替代理论”这一阴谋论。关于唐纳德·特朗普的条目也忽略了其利益冲突,如接受卡塔尔的飞机或特朗普家族的加密货币业务。
维基百科对 Grokipedia 的推出反应冷淡,强调其透明的政策、严格的志愿者监督和持续的改进文化。维基媒体基金会发言人表示,维基百科旨在为数十亿读者提供信息,而不推广特定观点。
Grokipedia 的首次亮相暴露了 AI 在知识整理中的局限性,也引发了关于真相和权威的深刻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