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2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音乐产业正站在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从多轨录音带到数字音频工作站,每一次技术革新都重塑了音乐创作的面貌。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迅猛发展,既为音乐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深切忧虑。
对艺术家和制作人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辟了音乐创作和发现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它也潜藏着被滥用的风险。不良行为者和内容农场可能利用这一技术生产低质量内容,干扰真实艺术家的职业发展,甚至通过欺骗手段转移版税。这种滥用不仅损害了听众的体验,也威胁到音乐生态系统的健康。
面对这一挑战,音乐产业正在积极应对。过去十年,行业在打击垃圾信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仅在过去 12 个月,Spotify 就删除了超过 7500 万首垃圾曲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正在制定新的政策,以防范其潜在风险。这些政策的核心在于加强冒充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发新的垃圾信息过滤系统,以及推动音乐创作中人工智能使用的透明度。
在冒充行为方面,Spotify 推出了一项新的冒充政策,明确了对人工智能声音克隆等未经授权的声音冒充的处理方式。只有在被冒充艺术家授权的情况下,Spotify 才允许声音冒充。此外,平台还在加大投资,防范上传者将音乐(无论是人工智能生成还是其他方式)欺诈性地交付给其他艺术家个人资料的行为。
为了应对音乐垃圾信息的泛滥,Spotify 将在今年秋季推出一个新的音乐垃圾信息过滤器。该系统将识别并标记从事批量上传、重复、SEO 黑客等策略的上传者和曲目,停止推荐这些内容。平台将谨慎推出该系统,确保不会误伤合规的上传者。
在人工智能透明度方面,Spotify 正在支持开发音乐信用中人工智能披露的新行业标准。这一标准通过 DDEX 开发,旨在为艺术家和权利持有人提供一种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在曲目创作中扮演角色的方式。这一变化旨在加强平台上的信任,而不是惩罚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的艺术家。
尽管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某些音乐的创作方式,Spotify 的优先事项始终未变:保护艺术家身份,增强平台透明度,支持艺术家创造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同时积极打击内容农场和不良行为者的滥用。作为一个基于许可音乐的平台,Spotify 对所有音乐一视同仁,无论其制作工具如何。
这些政策更新是 Spotify 为支持艺术家、权利持有人和听众建立更值得信赖的音乐生态系统而做出的一系列最新努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将继续推出新的措施,以确保音乐创作的未来充满活力且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