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与法律挑战:新加坡如何应对数据与知识产权问题

8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1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法律总是有点像那个永远在追赶潮流的老朋友,尤其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你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这玩意儿一出来,法律界就开始头疼了。微软新加坡的首席法律官 Jeth Lee 说,政策制定者得琢磨怎么在用数据训练 AI 和保护创作者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你想想,要是走极端,要么 AI 创新被扼杀,要么创作者权益被忽视,这都不是好事。

还有,Gen AI 生成的数据有没有知识产权(IP)权利?如果有,谁来拥有这些权利?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比如,用 Gen AI 生成的内容,到底算不算有足够的创造性,能让用户拥有 IP 权利,还是应该归 Gen AI 工具所有?这些问题不解决,AI 玩家们如 Google、OpenAI 和微软已经承诺,如果他们的 Gen AI 产品客户因版权问题被找麻烦,他们会承担法律责任。

生成式 AI 与法律挑战:新加坡如何应对数据与知识产权问题

说到数据盗窃,这事儿在新加坡也挺让人头疼。律师事务所 Baker McKenzie Wong & Leow 的发言人说,数据盗窃的受害者通常只能通过民事索赔来寻求救济,但这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在数字时代,这种做法可能难以传达出“数据盗窃不可容忍”的明确信息。

新加坡虽然努力成为知识产权中心,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商业秘密不当获取的立法。律师事务所认为,现在是时候考虑是否需要这样的立法了。你看,德国、日本、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已经有了类似的法律。

举个例子,Genk Capital 这家新加坡公司,因为前员工复制了他们的专有数据并加入竞争对手,他们不仅提起了民事诉讼,还提起了刑事诉讼。虽然最终员工被定罪,但赔偿金额只有 5000 新元,这让 Genk 的创始人 Terence Koh 觉得,这样的赔偿根本无法与数据盗窃的严重性相提并论。

Koh 说,他们提起刑事诉讼,是因为刑事定罪能更好地反映犯罪的严重性和被盗数据的价值。他还质疑,为什么他们的最佳救济途径是一条更常用于传统计算机滥用案件的法律。

这个案例表明,确实需要制定专门立法,以刑事处罚来解决商业秘密盗窃问题。这不仅能威慑不守规矩的员工,还能鼓励一个支持商业的环境。Koh 说,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立法并不是新概念,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法律。通过采取类似的措施,新加坡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其作为安全可靠的商业地点的声誉。

尽管新加坡没有正式的商业秘密法律,但新加坡知识产权局(IPOS)确实提供了一份《商业秘密企业指南》,帮助企业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商业秘密。不过,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ITA)在 2024 年 1 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新加坡没有专门针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而是通过普通法律来保护商业机密信息。

总之,法律得跟上技术的步伐,尤其是在 AI 和数据保护这些新兴领域。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可能需要更多的立法来应对这些挑战,确保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正文完
 0
admin-gah
版权声明:本文于2024-12-05转载自Zdnet,共计1121字。
转载提示:此文章非本站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得转载授权。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