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科技圈里都在讨论 DeepSeek 这个新秀,说实话,它的崛起确实让人有点意外。记得上个月还在和朋友聊国内 AI 公司,大家都觉得 BAT 这些大厂稳坐钓鱼台,没想到突然杀出这么一匹黑马。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DeepSeek 的创始人梁文峰最早是做量化交易的。我有个在浙大读研的朋友就提到过,说梁文峰读书时就在捣鼓交易算法,后来搞了个对冲基金 High-Flyer。这种从金融跨界到 AI 的路径,倒是挺符合现在 AI+ 金融的趋势。
不过 DeepSeek 能火起来,主要还是靠技术突破。去年他们推出的 DeepSeek-V2 系列,据说在性能上把国内同行都甩开了一大截。我认识的一个 AI 工程师朋友就在用他们的模型,说性价比确实高,而且特别适合做一些特定场景的优化。
但说实话,DeepSeek 的商业模式我一直没太看明白。他们定价低得离谱,有些服务甚至免费,这让我想起当年滴滴和快的烧钱大战的场景。不过从开发者社区的反馈来看,他们的模型确实挺受欢迎,光是在 Hugging Face 上就有 500 多个衍生模型了。
最近 DeepSeek 在国际上闹出的动静也不小。听说连 Nvidia 的股价都被它影响了,这让我想起去年 ChatGPT 刚出来时的盛况。不过话说回来,AI 这个赛道变化太快,今天的热门可能明天就凉了。DeepSeek 能不能持续保持这种势头,还得看他们后续的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能力。
说到商业化,我倒是觉得 DeepSeek 和微软 Azure 的合作挺有意思。前几天参加一个 AI 论坛,就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种合作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 AI 公司的重要变现渠道之一。
不过 DeepSeek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美国的技术封锁,还有国内越来越严格的 AI 监管政策。我有个在 AI 公司做产品的朋友就吐槽说,现在做 AI 产品,合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创新想法都不得不放弃。
总的来说,DeepSeek 的出现确实给 AI 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没有谁能一直站在风口浪尖。DeepSeek 的未来会怎样,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说不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AI 行业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这对我们这些普通用户来说,倒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