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4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 AI 圈子里最火的话题,莫过于深度求索这家中国公司推出的 R1 模型了。当我第一次看到他们公布的 560 万美元训练成本时,下巴都快惊掉了。要知道,OpenAI 的 o1 模型可是烧了不知道多少个亿啊!
微软这次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据我了解,他们内部从上到下都在疯狂加班,就为了尽快把这个 R1 模型整合到 Azure 里。纳德拉这老哥还真是有先见之明,早在 12 月初的播客里就提到过 ’ 蒸馏 ’ 技术可能会带来突破。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技术确实有点 ’ 灰色地带 ’ 的意思,就像他说的,有点像 ’ 盗版 ’。
我有个在微软做 AI 开发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现在忙得连轴转。不仅要测试 R1 在 Azure 上的表现,还在研究怎么把它塞进 Copilot 里。想想也是,现在企业客户对 AI 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谁都不愿意多花钱。微软这招 ’ 开源 + 低成本 ’ 的组合拳,搞不好真能打开市场。
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微软似乎想玩 ’ 两手抓 ’。一方面跟 OpenAI 保持合作,另一方面又在偷偷研究其他模型。这种策略虽然有点 ’ 墙头草 ’ 的意思,但在 AI 这个瞬息万变的领域,可能还真是个明智之举。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颠覆性的突破会从哪冒出来。
说到成本,深度求索的定价确实够狠。2.19 美元对 60 美元,这差距简直离谱。难怪纳德拉会说 ’ 经济现实会让每个人都清醒过来 ’。不过话说回来,便宜归便宜,效果到底如何还得看实际应用。我倒是挺期待看到 R1 在 Copilot Plus PC 上的表现,毕竟能在本地跑 AI 模型还是挺酷的。
总的来说,这次深度求索的突破可能会给整个 AI 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微软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既想抓住新机会,又不想放弃老伙伴。这种 ’ 既要又要 ’ 的策略能不能成功,还得看接下来几个月的市场反应。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AI 领域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而最终受益的,可能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