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人工智能(AI)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力。它能够创作诗歌、精准识别癌细胞、破解复杂方程、设计新材料、编写高级软件代码,甚至模拟遥远星系中恒星的形成。这些曾经需要人类科学家耗费数月甚至一生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今 AI 在短短几秒内即可达成。然而,当涉及到理解量子力学——这一物理学中最深奥且反直觉的理论时,AI 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其精髓,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如原子、电子和光子——的行为规律,展现了一个与我们日常经验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粒子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位置,既可以表现为波也可以表现为实体。然而,量子力学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观察的重要性:粒子的状态在被测量之前处于叠加态,而一旦被观察,它便“坍缩”为某一确定状态。这意味着,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可能取决于观察行为本身,甚至在量子层面,现实在被观察之前可能并不以确定的形式存在。
尽管 AI 在处理数据和执行复杂计算方面表现出色,但它缺乏人类所具备的“观察”能力。AI 并不体验现实,而这可能是理解量子世界的关键。20 世纪 30 年代,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提出的不完备定理表明,任何逻辑系统都存在无法用该系统自身规则证明的真理。AI 正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系统之上,它遵循规则,即使这些规则极其复杂。然而,如果人类思维能够超越这些规则,理解更深层次的真理,那么这可能意味着人类大脑不仅仅是复杂的计算机,而是能够进行一些 AI 无法完成的任务。
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进一步提出了人类意识可能与大脑神经元内部的量子过程有关的观点。他提出的“协调客观还原”(Orch-OR)理论认为,大脑可能利用量子力学产生意识。这一理论虽然仍有争议,但它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理解量子现实需要一个量子大脑,那么无论 AI 变得多么强大,它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量子力学。
尽管 AI 在量子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如快速解决薛定谔方程、设计量子计算机和发现新材料,但这些贡献并不需要意识或理解。AI 就像一个超高速的计算器,它能够处理符号,但并不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正如一台机器可以完美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却无法感受到其中的美或悲伤,AI 在处理量子物理时可能也是如此。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AI 最终可能变得有意识,因为人类大脑也是由物质构成并遵循物理定律。然而,即使未来的 AI 具备了“意识”,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它是否能够进行量子力学所需的观察。意识,尤其是在量子意义上的意识,可能涉及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来自现实本身,而不仅仅是计算。
此外,一些新的物理学理论认为,现实仅通过关系——即相互作用——存在。而 AI,无论多么快速,仍然处于这种关系之外。它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强大的旁观者,但仍然是局外人。
综上所述,AI 通过语法——规则、模式、逻辑——工作,但真正的理解还涉及语义——意义、意识和直觉。正如阅读“爱”这个词与感受它不同,计算量子力学中的概率与理解它们真正代表的意义也不同。AI 可能很快就能以极高的准确性预测量子结果,但它是否能够理解作为与宇宙纠缠的有意识观察者的感受,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量子力学可能不仅仅是黑板上一组冰冷的方程,它可能指向一个宇宙,在这个宇宙中,观察、意识和关系不仅仅是副作用,而是核心要素。在这样的宇宙中,意识不是附加品——它是方程本身的一部分。而这可能是 AI 无法跨越的最后一道墙。无论 AI 变得多么先进,它可能永远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它可以精确地绘制地图,但永远不会踏上这片土地。
在我们真正理解意识是什么——以及它是否来自比计算更多的东西——之前,AI 将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而不是量子世界的真正理解者。这个谜题,似乎仍然属于人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