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1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引发一场关于技能培养的激烈讨论。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 AI 工具完成学业,教育工作者开始担忧这种做法可能损害学生的长期技能发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师 Stephen Klein 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课堂经历。他要求学生就《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对苹果公司的影响撰写短文,结果发现约 10% 的论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相同的结构、声音和空洞的深度。Klein 指出,这种现象是过度依赖 AI 写作工具的必然结果。
这一案例反映了当前教育界面临的普遍困境:如何在利用新兴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确保学生培养出未来职业所需的关键技能。尽管 AI 助手在课程规划、教学评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过度依赖 AI 的风险正在显现。
2025 年 6 月,14 位技术教授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教育机构重新审视 AI 技术的应用。他们强调,大学应当肩负起维护批判性思维、专业知识和学术自由的责任,抵制技术行业的过度营销和炒作。
这种担忧在计算机科学教育领域尤为明显。负责 AI 信任的副研究员 Ishe Hove 指出,近年来的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更擅长使用 AI 辅助编码工具,却缺乏对算法和编程概念的根本理解。她回忆道,当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代码时,很多人无法说明其工作原理。为此,Hove 不得不在课堂上强制执行手动编码练习,以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编程技能。
专家警告,这种以牺牲基础技能为代价的 AI 依赖可能导致未来人才市场的重大缺口。学生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等软技能,难以适应职场需求。
公共利益隐私中心主席 Amelia Vance 强调,AI 在教育中的应用应当以实际价值为导向,而非追求技术本身。她举例说,最有效的 AI 工具是那些能够将课程标准与现有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产品。
随着 AI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基础技能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专家们一致认为,AI 应当被视为辅助工具而非目标本身,其应用需要经过审慎评估,以确保真正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这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界正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是盲目追随 AI 浪潮,还是坚持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一代人才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