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取得突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了量子计算实验中的原子阵列构建效率。这项研究由潘建伟教授领导,相关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团队开发的 AI 系统能够在短短 60 毫秒内精确排列多达 2,024 个铷原子,形成规则的网格图案。这一速度远超传统方法——去年的一项无 AI 参与的实验仅排列了 800 个原子,却耗时整整一秒钟。
为展示该系统的强大性能,研究人员甚至利用激光引导原子,成功创建了薛定谔猫的动画图像。这一创举不仅展示了 AI 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应用潜力,也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中性原子阵列被认为是构建量子计算机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因其能够使被捕获的原子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脆弱的量子态。研究团队开发的 AI 模型经过大量不同原子配置和激光图案的训练,能够快速生成将原子重新定位成复杂 2D 和 3D 形状所需的最有效全息图。
这一突破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物理学家 Mark Saffman 教授指出,为更大阵列生成全息图通常需要大量计算,而 AI 系统处理这一过程的高效性让许多同行 ” 印象深刻 ”。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这项研究不仅为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也展示了 AI 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AI 或将推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更多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