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逝者声音重现:科技如何改变哀悼方式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229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Diego Felix Dos Santos 先生从未想过能再次听到已故父亲的声音——直到人工智能让这成为可能。“声音的语调非常完美,”他说,“感觉就像他还在身边。”2024 年,这位 39 岁男子的父亲意外去世后,Dos Santos 先生回到他的祖国巴西与家人团聚。直到回到位于苏格兰爱丁堡的家后,他才意识到“我没有任何东西能真正让我想起父亲。”

然而,他拥有的是一段父亲从病床上发来的语音留言。7 月,Dos Santos 先生利用这段语音,在人工智能语音生成平台 Eleven Labs 的帮助下,支付了每月 22 美元的费用,上传音频并创建了以父亲声音为基础的新消息,模拟了他们从未有机会进行的对话。“嗨,儿子,你好吗?”父亲的声音从应用程序中传出,就像他们每周例行通话时一样。“亲亲。我爱你,Bossy,”声音补充道,用他父亲在他小时候给他起的昵称称呼他。

AI 让逝者声音重现:科技如何改变哀悼方式

尽管 Dos Santos 先生的宗教家庭最初对他使用人工智能与已故父亲交流有所保留,但他表示,他们后来接受了他的选择。现在,他和 2013 年被诊断出癌症的妻子也在考虑创建自己的 AI 语音克隆。

Dos Santos 先生的经历反映了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人们不仅使用人工智能创建数字形象,还用来模拟逝者。随着这些技术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普及,专家们警告了伦理和情感风险——从同意和数据保护问题到推动其发展的商业动机。

近年来,旨在帮助人们处理失去的人工智能技术市场(被称为“哀悼科技”)呈指数级增长。由 StoryFile(一种人工智能视频工具,允许人们录制自己以供死后播放)和 HereAfter AI(一种基于语音的应用程序,创建已故亲人的互动化身)等美国初创公司点燃,这种技术将自己定位为一种应对甚至预防悲伤的手段。

Robert LoCascio 先生在 2024 年失去父亲后创立了 Eternos,这是一家位于帕洛阿尔托的初创公司,帮助人们创建 AI 数字双胞胎。自那时起,已有 400 多人使用该平台创建互动 AI 化身,LoCascio 先生表示,订阅起价为 25 美元,用于创建一个遗产账户,允许一个人的故事在其去世后仍能被亲人访问。

工程师 Michael Bommer 先生是 LoCascio 先生的前同事,在得知自己患有晚期癌症后,成为首批使用 Eternos 创建自己数字复制品的人之一。LoCascio 先生表示,去年去世的 Bommer 先生通过为家人留下一部分自己而找到了解脱。他的家人也从中得到了安慰。“它很好地捕捉了他的本质,”居住在德国柏林的妻子 Anett Bommer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路透社。“通过人工智能,我感觉他在我的生活中很近,因为这是他最后的真诚项目,现在这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StoryFile 母公司 Authentic Interactions 的首席执行官 Alex Quinn 先生表示,这项技术的目标不是创建数字幽灵,而是在人们还在世时保存他们的记忆。“如果没有某种干预,这些故事将不复存在,”Quinn 先生说,并指出,尽管 AI 克隆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化身不会知道外面的天气或现任总统是谁——但结果仍然是值得的。“我认为没有人希望看到某人的历史、故事和记忆完全消失。”

围绕哀悼科技的最大担忧之一是同意:数字化重建一个最终无法控制其形象在死后如何使用的人意味着什么?虽然 Eleven Labs 等公司允许人们在亲人去世后创建其数字形象,但其他公司则更为严格。例如,Eternos 的 LoCascio 先生表示,他们的政策禁止为无法给予同意的人创建化身,并通过检查来执行这一政策,包括要求创建账户的人录制两次声音。“我们不会越界,”他说,“我认为,从伦理上讲,这是行不通的。”Eleven Labs 未回应置评请求。

2024 年,剑桥大学的人工智能伦理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呼吁制定安全协议,以应对“数字来世产业”带来的社会和心理风险。剑桥大学 Leverhulme 未来智能中心的研究员、该研究的合著者 Katarzyna Nowaczyk-Basińska 女士表示,商业动机往往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这使得数据隐私的透明度至关重要。“我们不知道这些(已故者的)数据将在两年或十年后如何使用,或者这项技术将如何发展,”Nowaczyk-Basińska 女士说。她建议,一种解决方案是将同意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 AI 能力的变化而重新审视。

但除了对数据隐私和利用的担忧外,一些专家还担心这项技术的情感代价。它是否会抑制人们处理悲伤的方式?《悲伤治愈》一书的作者 Cody Delistraty 先生警告说,不要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哀悼提供捷径。“悲伤是个性化的,”他说,并指出人们不能将其通过数字化身或 AI 聊天机器人的筛选,并期望“得到一些真正积极的东西”。

Anett Bommer 女士表示,在她自己哀悼过程的早期阶段,她并没有依赖丈夫的 AI 化身,但她认为即使她这样做了,也不会对她产生负面影响。“与失去的关系没有改变任何事情,”她说,并补充说,化身“只是我可以与照片、绘画、信件、笔记一起使用的另一种工具”来纪念他。

英国丧亲慈善机构 Cruse 的临床主任 Andy Langford 先生表示,虽然现在对人工智能对悲伤的影响做出具体结论还为时过早,但重要的是,那些使用这项技术克服失去的人不会“陷入”他们的悲伤中。“我们需要同时做两件事——哀悼和生活,”他说。

对于 Dos Santos 先生来说,在悲伤的时刻求助于人工智能并不是为了找到解脱——而是为了寻求联系。“生活中有一些特定的时刻……我通常会打电话向他寻求建议,”Dos Santos 先生说。虽然他知道人工智能无法让父亲回来,但它提供了一种重现他再也无法分享的“神奇时刻”的方式。

正文完
 0
admin-gah
版权声明:本文于2025-09-14转载自The Straits Times,共计2296字。
转载提示:此文章非本站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得转载授权。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