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3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由 AI 生成的虚拟音乐人 Xania Monet 获得了一份价值 300 万美元的唱片合约,这一事件在音乐行业引发广泛讨论。这位虚拟艺人的幕后推手是 R &B 歌手 Telisha ‘Nikki’ Jones,她将自身创作才能与 AI 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了这个独特的音乐形象。
Jones 使用 AI 音乐生成平台 Suno 创作了 Monet 的音乐作品。值得注意的是,Suno 目前正面临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的诉讼,被指控通过 ’ 流媒体盗取 ’YouTube 音频来训练其 AI 模型。这一事件凸显了 AI 技术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双面性:一方面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版权争议。
在创作过程中,Jones 负责撰写所有歌词并拥有完整版权。Monet 的首支单曲《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在发布后迅速登上 R &B 数字歌曲销售榜首位,并在 TikTok 平台上获得超过 8 万次使用,成功进入 TikTok Top 50 音乐榜。Monet 的 TikTok 账号已积累 32.2 万粉丝和超过百万点赞,其 AI 生成的音乐视频在平台上广泛传播。
然而,Monet 的 AI 身份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一些粉丝对其创作深有共鸣,认为歌词真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另一些用户则在评论区质疑这位艺术家的真实性。这种模糊的界限反映了当下公众对 AI 生成内容的复杂态度。
这一事件发生在创意产业对 AI 公司提起大量诉讼的背景下。RIAA 指控 Suno 未经授权使用 Mariah Carey 等艺术家的作品训练其 AI 模型。类似的诉讼也出现在其他领域:《纽约时报》起诉 OpenAI 使用其文章训练语言模型,迪士尼和环球则对 Midjourney 未经许可使用其电影角色提起诉讼。
Xania Monet 的成功让人联想到另一位 AI 网红 Lil Miquela,她也曾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品牌合约。这些案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AI 平台是否应该从虚拟艺人的收入中分成?这种创新是打开了新的创作大门,还是剥夺了真实艺术家的机会?
流行 R &B 歌手 Kehlani 公开表达了对 AI 生成音乐的厌恶,认为这种做法贬低了真实艺术家的价值。与此同时,支持者则认为 AI 技术为那些缺乏传统资源的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机会。
随着 AI 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关于创作权、版权分配和艺术本质的讨论将持续发酵。Xania Monet 的案例不仅是一个商业成功的故事,更是数字时代艺术创作面临的新挑战的缩影。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创新与保护、公平与效率,将成为音乐产业乃至整个创意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