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7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在浏览学术论文时,我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作为一名经常使用 Google Scholar 的研究者,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论文读起来有种说不出的 ’ 机械感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和同事的一次对话,当时我们还开玩笑说,也许以后写论文都不用自己动手了。没想到,这个玩笑正在变成现实。
根据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一项研究,AI 生成的内容正在悄悄渗透进学术圈。说实话,这个发现让我既惊讶又不惊讶。惊讶的是,连那些知名期刊都开始出现 AI 生成的论文;不惊讶的是,在这个 ChatGPT 满天飞的时代,这种事迟早会发生。
说到 ChatGPT,我前几天还用它帮我润色了一封邮件。不得不说,这些 AI 工具确实厉害,它们不仅能写邮件,还能生成整篇论文。我认识的一个研究生朋友告诉我,他们实验室已经有人用 AI 来写文献综述了。虽然效率是提高了,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最让我担心的是,这些 AI 生成的论文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些小众期刊了。根据研究数据,在健康、环境、计算这些重要领域,都有 AI 论文的身影。我特别关注环境领域,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与此相关。想象一下,如果决策者参考了 AI 生成的错误研究,后果会有多严重?
说到这个,我想起去年参加的一个学术会议。有位教授展示了一篇论文,里面的图表和数据看起来都很完美,但总觉得逻辑上有些说不通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那篇论文很可能就是 AI 生成的。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AI 也不是一无是处。我记得去年有个考古项目,就是用 AI 成功解读了一些古代文字。关键是如何在利用 AI 的同时,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也许我们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就像机场安检一样,对每篇论文都进行 ’ 安检 ’。
总之,AI 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推动科学发展;用得不好,可能会毁了整个学术体系。作为研究者,我们既要拥抱新技术,又要保持警惕。毕竟,科学的本质是求真,而不是求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