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版权新规解读:人类参与度成关键

5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8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美国版权局发布了一份关于 AI 创作版权问题的报告,这个话题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作为一个经常用 AI 工具辅助创作的写作者,我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记得上个月,我和一位插画师朋友聊天时,他还抱怨说现在用 AI 生成的作品连署名权都没有。这让我想起去年用 Midjourney 做的一个项目,虽然最终效果很惊艳,但整个过程确实让我对 ’ 创作 ’ 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思考。

AI 创作版权新规解读:人类参与度成关键

这份报告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 ’ 人类参与度 ’ 的讨论。比如说,用 Photoshop 修图和用 AI 生成图像,本质上都是借助工具,为什么前者就能获得版权保护呢?我试着用 Midjourney 创作了一幅名为《Oblivious》的作品,整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使用 AI,创作的核心还是在于创作者的构思和审美判断。

不过话说回来,版权局的观点也有其道理。毕竟,如果只是简单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获得版权,那创作的门槛未免也太低了。我注意到报告中特别提到,关键要看人类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发挥了足够的创造性作用。这一点让我想起了摄影——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其实也是在做出无数个审美判断。

说到摄影,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很多人用 AI 生成的作品,其实和 19 世纪人们看待摄影的态度很像。当时也有人质疑照片算不算艺术,现在看来这种争论似乎有些可笑。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看待 AI 创作的态度也会发生类似的转变?

不过,版权局这次的决定确实给创作者们提了个醒:如果想要保护自己的作品,就得在创作过程中留下足够的人类痕迹。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也许以后用 AI 工具时,应该更注重记录创作过程中的每个决策点?

说实话,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如果 AI 生成的素材经过大量人工修改,这种情况该怎么界定?又或者,如果创作者用 AI 生成了 100 个版本,最后只选择了一个,这种选择行为本身是否构成创作?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讨论才能得出答案。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AI 工具的出现确实改变了创作的规则,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审美判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也许未来的创作,就是在人机协作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吧。

正文完
 0
admin-gah
版权声明:本文于2025-02-04转载自Zdnet,共计877字。
转载提示:此文章非本站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得转载授权。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