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研究团队近日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成功将 3D 生物打印技术与人工智能(AI)相结合,开发出个性化的牙龈组织移植材料。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牙科手术的效率,还大幅降低了患者的术后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传统牙龈组织移植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牙龈退缩、牙周病或种植牙并发症时。传统方法通常需要从患者口腔中获取组织,这一过程不仅可能带来不适,还受限于合适组织的可用性。此外,术后感染和恢复期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转向了 3D 生物打印技术。通过精确制造适合每位患者的组织构建物,该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适,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恢复期间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然而,3D 生物打印的可行性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参数,如挤出压力、打印速度、喷嘴尺寸、生物墨水粘度和打印头温度等。传统上,这些参数的调整需要通过耗时且资源密集的手动试错实验来完成。
为了加速这一过程,研究团队将 AI 集成到工作流程中。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 Dean Ho 教授表示:“通过 AI 技术,我们成功将优化生物打印参数所需的实验次数从数千次减少到仅 25 种组合,大大简化了流程。”这一突破不仅节省了时间和资源,还确保了具有精确尺寸和结构完整性的组织构建物的创建。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已于 2024 年 12 月 17 日发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上。研究显示,生物打印的牙龈组织移植材料表现出强大的仿生特性,在打印后和 18 天的培养期间保持了超过 90% 的细胞存活率。移植材料还保持了其形状和结构完整性,而组织学分析证实了关键蛋白质的存在,以及多层结构,与天然牙龈组织非常相似。
这项研究的潜在影响不仅限于牙科领域。新加坡国立大学牙科学院助理教授 Gopu Sriram 表示:“3D 生物打印使我们能够创建与患者伤口尺寸精确匹配的组织移植材料,从而可能减少或消除从患者身体获取组织的需求。”此外,口腔组织的无疤痕愈合特性为其他屏障组织(如皮肤)的类似移植材料的制造提供了参考,可能有助于皮肤伤口的无疤痕愈合。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行体内研究,以评估移植材料在口腔环境中的整合和稳定性。他们还希望通过多材料生物打印探索将血管整合到移植材料中,以创建更复杂和功能性的构建物。通过这些进展,研究人员希望推动再生牙科领域的发展,同时为组织工程中的更广泛应用铺平道路。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这项研究展示了 AI 和 3D 生物打印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巨大潜力,为未来的牙科治疗和再生医学开辟了新的可能性。